这群中国卖家,决定“冲出亚马逊”
2023-04-07 09:22:12
“在刀尖上做生意。”广东商人罗松明从事跨境电商贸易7年,过去两年是她从业以来起伏最大的时期。她进入跨境电商行业的时间不算早,却也在短短数年间见证了行业巨变。
早几年,跨境电商商家赚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即便是行业新人,也能迅速上手。罗松明在亚马逊上售卖家用工具和汽摩配件,她从“铺货”做起,只需要大量上传产品,不管质量如何,销售额都“还不错”。到2020年疫情初发,线上消费需求井喷,罗松明的几家店铺销售额翻了接近一番。也是在2020年,跨境电商行业也闯出了知名品牌,希音(SHEIN)、安克创新等在2020年“出圈”,新的企业、资本不断涌入。
转眼到2021年,行业却迅速感到“凉意”。从这一年4月起,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封禁了超过600个中国品牌和3000个卖家账号。7月,欧盟增值税大改革正式实施,对大量中国卖家造成冲击。再加上海外消费低迷、Facebook等社交媒体隐私政策出台、PayPal冻结资金事件、物流成本一度高涨,行业迅速出现分化。一批行业大卖家受到影响,甚至被迫关停。
2022年,罗松明店铺的销售额一度下降30%,利润也被压缩到低谷。她开始改变经营策略,从单一的亚马逊平台到开发独立站等多渠道。也不断有人转行,江浙商人张立青在2021年转为服务商,为跨境电商等企业提供算力支持。“行业已经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在经历行业洗牌后,回归到更为理性的状态。”
但快速迭代还在不断发生。从去年底开始,Temu、TikTok Shop等新兴平台备受关注,东南亚、拉美等市场迅速崛起,让不少卖家看到了新的机遇。
当越来越多卖家“逃离”亚马逊之后,中国商品“全球卖”之路如何继续走下去?作为中国供应链出海的重要载体,跨境电商正在酝酿新的变革。
浙江义乌国际邮件互换局内,一批批大小不一的出境邮件,经过义乌海关邮件监管系统自动识别完成分拣、办理完成通关手续,发往美国、西班牙、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图/视觉中国
“黑天鹅”层出不穷
“疫情、通胀、灾害、战争,2022年一波波迎面而来的巨浪,把出海人打得头晕眼花。”这是敦煌网招商和品类运营副总裁沈晓燕对2022年的总结。
这与几年前大相径庭。前几年,随着亚马逊对第三方卖家开放物流体系和国内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内一些淘宝商家也纷纷转战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将淘宝那套打法复制到了跨境电商平台上。不少卖家的感受是,“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可以不夸张地讲,随便抓一把东西都能卖出去。”
从数据上看,过去五年,我国跨境电商高歌猛进——进出口额从2018年的1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11万亿元。目前,全国已经设立了16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成为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覆盖31个省市区。
但好景不长,很多卖家发现亚马逊“做不动了”。在刚进入跨境电商行业时,罗松明选择的是汽配产品。汽配产品竞争激烈,淡旺季明显。在行业景气时,即便是销售淡季,也能维持销量。但从2021年开始,罗松明选择增加家用工具品类,来弥补汽配淡季的空缺。
罗松明有数个店铺,每个店铺有两三百个SKU(最小存货单位),客单价在20美元到150美元区间,除了高单价产品利润能达到30%之外,大部分产品利润都在15%左右。
“过去一年利润降到低谷。”罗松明说,近两年平台费用迅速增长,其中获客成本和物流成本明显上升。在获客上,罗松明主要依靠亚马逊站内流量。亚马逊平台的广告机制是竞价模式,谁出价更高,谁就能获得曝光。“行业越来越内卷,商家出价越来越高。”
罗松明介绍,两年前单次点击广告价格还在0.3~0.5美元,现在已经涨到1.5美元。对于杭州萌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谢恩治来说,流量费用也是成倍增长。谢恩治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在北美销售宠物用品,2018年创业时,每年的广告投入只需要1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现在,即便60%的客户都是老客户,每年也需要投入20万至30万元人民币推流。
一般来说,亚马逊向第三方卖家收取的费用主要有三种:平台中介费、平台广告费、仓储及运输费。财报显示,在其三大支柱业务之外,亚马逊的广告业务也开始快速增长。2022年,亚马逊的广告收入达到377.4亿美元。而2015年,广告收入仅仅10亿美元,增速“坐上了火箭”。
获客成本提升,还伴随着其他平台政策的收紧。2021年,苹果上线隐私新规,iOS 14.5系统新增“App跟踪透明度”功能,对于Facebook等平台的广告投放效果造成极大冲击。此外,海外社交媒体对于中国卖家的监管也趋严。跨境电商平台雨果跨境VP何志勇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由于早期跨境电商存在空包裹等问题,平台政策逐渐严格,中国卖家开通Facebook广告账号,很容易被封禁,增加合规成本。
大幅上涨的还有物流成本。受疫情影响,工厂生产时常被打断。“产品一旦缺货,在平台的排名就会立马下降,曝光也随之下降,客户体验也会下降。”罗松明说,为了补齐货品,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成本调货。加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利润越压越薄。
谢恩治去年因货品延迟损失了一笔钱。由于上海港口封堵,谢恩治有一批货晚到了17天。“客户扣了9000美元,等于这个客户一年的生意白做。”过去两年,海运价格一度上涨10倍,谢恩治说,一个货柜运费能达到16000多美元。今年来,物流成本才明显下滑,现在货柜运价在2300美元左右。
库存风险却更为凸显。“疫情期间,客户担心缺货,订货量比较大,加上物流成本高,单件产品的运费暴涨。现在成本降下来了,客户手里的货却卖不动了。”谢恩治说。根据雨果跨境对785位跨境卖家的调研数据,对于2023年的风险因素,21%的卖家最关心库存消化问题。
筋膜枪品牌菠萝君跨境业务负责人李大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不少企业都在清库存,对利润产生影响。菠萝君是筋膜枪生产的工贸一体型企业,在做跨境电商之前,已在国内电商平台取得头部地位。2020年,菠萝君尝试跨境电商业务时,瞄准的是欧洲市场,当时还在与当地足球队洽谈赞助。一切都欣欣向荣之际,2021年7月,欧盟税改制度正式实施,“对于我们这样的售价在100美元以上的非生活必需品来说,受税改冲击非常明显。”李大千说,这也积压了大量库存,直到去年底圣诞节才销完。
国际形势也对部分平台和卖家影响很大。俄乌冲突后,国际支付平台如Visa等切断了在俄罗斯的支付业务,导致俄罗斯消费者无法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购物,部分商家销量也断崖式下降。俄乌冲突的影响还蔓延到非洲,跨境电商平台集酷政府事务部负责人王爱说,俄乌冲突后,加纳货币在2022年贬值了近60%,消费者购买力迅速下降,而集酷在加纳的市场份额达到90%,交易额受到巨大冲击。
“铺货的好时代”结束了
在库存高企的2022年,多渠道分散风险成为了众多卖家的选择。
不仅是2021年的封店潮,“亚马逊每年都在打击中国卖家”,这让很多卖家失去了安全感。
堪称行业分水岭的封店潮发生在2021年5月。国内多家跨境电商在亚马逊的店铺陆续被封,资金和货物同时被冻结,由于此前亚马逊也曾经小规模对违规店铺进行警告和封店等,因此并未引起太大关注。随着有上市公司陆续公告,称受到亚马逊封店风波影响,旗下跨境电商部门可能遭受重大损失,事件开始持续发酵。
当年7月6日,上市公司天泽信息公告,因涉嫌违反亚马逊平台规则,公司旗下跨境电商有棵树2021年度已新增被封或冻结站点数约340个,涉嫌冻结的资金约为1.3亿元。公司每月营业收入已自2021年1月的约4500万元迅速降至5月的近100万元。ST华鼎则在8月5日公告披露,公司全资子公司深圳市通拓科技有限公司多个品牌涉及的店铺被亚马逊暂停销售,资金被冻结,被禁售关闭店铺数共计54个,涉嫌冻结资金4143万元。
对于此次大规模的“封店”事件,亚马逊给出的回答是,这些被封号的店铺存在“操纵用户评论行为”。简单理解,就是这些店铺刷单了,有很多“虚假评论”。
而且,与以往亚马逊仅封杀违规店铺不同,此次亚马逊将封杀范围扩大到品牌,即所有销售该品牌的店铺均被封杀。据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统计,从2021年5月开始,亚马逊平台上被封店的中国卖家超过5万家,已造成行业损失金额预估超千亿元。
不仅是损失惨重的大卖家,整个中国跨境电商行业,从这时才开始意识到,深度依赖亚马逊,是这个行业的最大隐患。
和许多中国商家一样,最开始做跨境电商的罗松明追求的是“薄利多销”。亚马逊商家可以分为铺货型和精品型,铺货型商家“以多取胜”,开设几十个店铺、每天上传几百个产品。当然,产品质量也难以把控,Listing(商品详情页)甚至都不会维护。在获客成本低的时期,这种策略是行得通的,消费者会被低廉的价格吸引下单。
由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这类商家也容易收到差评。在行业早期,部分中国商家的应对方式是“刷好评”,这也是后续亚马逊封店潮出现的诱因之一。
在刷单时代,通过疯狂的铺货模式快速实现规模化,的确是一条走得通的路径,本质只是将中国供应链最初级的代工厂模式搬到了线上。但封店潮,成了压垮铺货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封店导致了一些卖家“极高的库存”,短时间根本卖不出去,直接导致了一些公司的倒闭。
亚马逊封店潮后,许多商家开始尝试独立站。罗松明是其中之一,但两年过去,独立站迟迟不见起色。“独立站的好处是推广、引流不受限制,也能分担风险。”罗松明说,但由于网站完全靠站外引流,成本高、效果较差,一直没投入太多成本。
做独立站的难点在于运营独立站的前期流量成本很高,没有亚马逊的流量作为基础,独立站卖家只能通过在Google和Facebook上投放广告给网站导流,但这类平台的流量精准度远不及电商平台高。
菠萝君在今年开始做独立站,李大千介绍,以往跨境商家独立站的思路是爆品站,只靠引流卖货,可能今天卖护手霜,明天卖按摩器,跨度非常大,真正做品牌的很少,导致独立站的稳定性不高。在平台推流受隐私政策限制后,一批独立站卖家受到影响关停。
“很多商家只把独立站作为单一渠道,但做好品牌需要在全渠道包括线下触达用户,反复触达用户才会记住品牌,形成持续购买。”指数资本董事总经理段若畅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另一方面,随着Temu、SHEIN等超级独立站的高速增长、大规模购买流量,中小型独立站的流量成本也迅速上升,从而影响独立站转化效果。
一方面摆脱“重度依赖亚马逊”的标签,另一方面摆脱“铺货”路径依赖,是很多卖家选择的“两条路”,但每一条都不容易走通。
罗松明的几个店铺没被亚马逊关停过,但她也逐渐放弃“铺货”道路,转做精品。“对于铺货卖家来说,压货的成本太高,只要产品有销量,就需要一直备这个产品的货,但很多产品一个月只卖得出几件。”产品过多会耗费罗松明的精力,她希望聚焦在重点产品上。
罗松明是贸易型商家,需要和上游生产厂商合作,这也导致对产品质量的把控相对较弱。“一些产品突破不了销售额的瓶颈,时不时会收到差评,客户体验不是很好,就会造成复购率降低、店铺数据变差。”
做出品牌,消费者才会持续在平台购买,平台也倾向于扶持高单价产品的店铺。“除了广告费,成交费也是亚马逊的主要收入来源,单价越高,平台赚取的成交费越多,同时也能提高用户的购买体验,留住用户。”罗明松说。
“铺货型卖家已经过了最好的时代。”敦煌网战略部负责人汪奕良表示,亚马逊集中封店、媒体广告平台规则变化等因素,都在不断压缩铺货型卖家的生存空间。“大部分跨境电商平台越来越倾向于扶持精品型卖家、出海品牌商和产业带ODM工厂,原因在于铺货卖家大部分商品都不是现货,消费者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收货。此外,铺货商品大多缺乏更有品质的商品内容信息,在个性定制与性价比方面也不具备明显优势。”
对于贸易型商家来说,品牌化已经成为必由之路。谢恩治从事B2B贸易十年,十年间,全球化贸易发展节奏越来越快,他认为买卖中间环节会不断缩小,这意味着贸易型企业未来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局限。
谢恩治说,随着信息差缩小,客户对价格越来越敏感,贸易型商家也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开发和专利保护等护城河。除了SHEIN,安克创新也是跨境电商行业品牌化的成功突围者之一。不过,不少行业人士认为,安克品牌化之路难以复制,有独特性。安克以普通批发外贸起步,逐渐转型研发和销售。相比于营销投入,安克在研发上更为突出。根据研报,2022年1~9月,安克创新研发投入为6.99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40.10%。
资本市场也在倒逼卖家品牌化转型。跨境电商并购机构FBAFlipper创始人Neo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在2020年将自己创业两年的亚马逊店铺卖出了一个好价钱。他在创业之初就定下了经营策略:追求高利润率但不追求销量。出售公司时,店铺仅有10个SKU,但每年营业额能达到500万美元,欧洲市场扣除税金利润能达到30%。正因店铺良好的经营状态,他成为第一批实现店铺被收购的亚马逊商家,并开始从事并购行业。
过去两年,Neo在撮合并购交易的过程中发现,资方倾向于收购生命周期长、复购率高的店铺,铺货型卖家、商品缺乏特点、账户被亚马逊警告、产品评价在4星以下、利润持续下滑的卖家基本不符合收购条件。
热钱“降温”
从2022年三季度开始,Neo开始感受到资本市场的紧张。由于美联储不断加息,资方更为谨慎。去年,亚马逊跨境电商并购的标准有所提高。“2020年,我们还经常看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去年开始,资方主要关注300万或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
项目估值也在下降。2021年,Neo做得最高的项目,交易倍数能达到6.1倍,到2022年,降到了3倍左右。“今年可能还是比较淡的年份,如果美联储降息,资金回笼,行业才会逐渐回归。”
在一级市场,融资也经历了转向。指数资本在2021年撮合了跨境电商行业里最大一笔融资,融资额达7.2亿美元。根据指数资本统计,2021年,跨境电商品牌类公司融资交易中,不少企业的估值水平都超过销售额5倍,非头部企业的估值水平也基本超过3倍。
“当时估值溢价过高,市场处在严重的供不应求的状态。”段若畅说,在2019年开始的跨境电商红利期,行业快速发展,很多热钱涌入市场。SHEIN、安克创新等品牌的出圈,也吸引了投资人目光转向跨境电商。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在行业高速发展期,要看跨境电商的项目是非常内卷的。一名投资人表示,2020年,一家做消费品牌的跨境企业,在市场上宣布只见最顶尖的5家投资机构,还引起投资人到办公室“堵门”。
到2021年,由于亚马逊封店潮等影响,一批行业大卖家损失惨重。跨境电商行业的风险摆上台面,也使得资本市场逐渐“降温”。
段若畅说,2022年的融资交易基本回归正常水平,大多在2至3倍的估值,市场更为健康、理性。今年以来,一级市场逐渐平衡,头部10%的项目仍然是受资本追逐的火热标的,腰部企业募资存在一定难度。
从融资企业类型来说,服务商在过去一年比品牌商更受关注。“当跨境电商红利消失时,由于成本增加、利润下降,最先受到影响的是品牌商,也因此不被资本青睐。”段若畅说,“在品牌商经营状态变差时,对服务商的需求更高,从而利好服务商。”
敦煌网战略部负责人汪奕良表示,根据统计,2022年跨境电商行业的融资共27起,其中9个与出海品牌有关,剩下的18个企业都是服务商。
服务商行业火热吸引了不少卖家,张立青在去年从亚马逊卖家转型为提供算力支持的服务商。“卖铲子的人比淘金的人更赚钱。”他说,相比于服务商,跨境电商卖家经营链条更长、更复杂,承担的风险也更大。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服务商行业也逐渐内卷。赚快钱、不重视用户真正需求的服务商也逐渐被淘汰。段若畅说,在跨境市场高速增长时,市场有一类需求是一键抄款,即迅速抄袭其他店铺的货品。随着平台规则趋严,这类服务商也随之倒闭。
新兴市场带来新想象力
在最初进入跨境电商市场时,菠萝君在亚马逊为批发商供货,目前b端的生意仍占跨境电商生意的一半。随后,菠萝君选择直接面向境外消费者,在速卖通、Shopee、拉美本地电商等平台销售。“我们选择锚定新兴市场的本土电商,在亚马逊涉足之前,或许是一个机会。”
左图:菜鸟的德国法兰克福GFC(全球订单履行中心)。图/IC 右上图:许多国货通过Shopee出海东南亚。图/IC 右下图:人们在手机上浏览全球速卖通的产品。图/视觉中国
新兴平台也是跨境电商卖家尤为关注的渠道。今年,李大千打算发力兴趣电商,计划在TikTok东南亚市场加大投入。2022 年,TikTok Shop跨境业务覆盖了英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六个市场,在东南亚地区的销售额迅速增长。雨果跨境针对836位跨境卖家的调研显示,12%已经在TikTok Shop开店。
有跨境电商行业人士表示,目前TikTok仍是“流量成本洼地”,相比其他传统社交媒体流量成本较低。不过由于行业生态尚不完善,用户消费习惯、算法精准度都有待提升,短期内还不能承载太高的转化目标。
李大千打算今年在东南亚市场发力。去年下半年开始,菠萝君入驻了东南亚的Lazada、Shopee等电商平台,销量每个月都保持增长。“国际政策、产业转移,都促进了东南亚经济发展,也提升了消费能力。”李大千说,“东南亚电商占比较高,用户有电商使用习惯,很看好东南亚市场。”
作为跨境电商的成熟市场,美国近年增速明显放缓。根据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22年美国电子商务销售总额估计为10341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7.7%,增长率跌破两位数,是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
相比于增速放缓的美国市场,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迅速增长。据eMarketer发布的《2022年全球电商市场预测报告》,2022年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增长最快的前10个国家中,拉美和东南亚国家占主流。eMarketer预计,东南亚地区2022年的电商销售额将增长20.6%,总计896.7亿美元。
菠萝君目前的海外市场集中在东欧、韩国和巴西。受欧盟税改政策影响,菠萝君随后将重心放在了韩国和巴西市场,2021年在速卖通韩国地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33倍。对于商家来说,跨境电商的核心问题是物流,要找到合适的海外仓并不容易,菠萝君选择通过速卖通威海仓发货,最快三天能到达消费者手里。
看好东南亚市场的不止李大千。段若畅认为,东南亚地区用户年轻,消费潜力很大,以TikTok为代表的新商流在快速崛起,在东南亚的电商交易额每月成倍增长。
不过,东南亚市场也被认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购买力上有缺陷。何志勇说,东南亚市场未来增量大,但短期内难以作为孵化品牌的市场,不少品类已被欧美品牌占领,要突破存在难度。
鉴于东南亚地区购买力较低,李大千计划投入更契合东南亚市场的、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从去年开始,菠萝君在东南亚Lazada、Shopee两大平台上线,不过一开始处于“增收不增利”的状态。“东南亚利润相比东欧和日韩要低,加上平台费用增加,前几个月处于负利润的状态。”
不过,李大千将前期负利润看作推广品牌的成本,有望迅速回正。段若畅认为,在新兴市场,其他国家的品牌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是中小品牌突围的机会。
拉美市场也受到关注。何志勇分析,拉美市场有反季节的天然优势,对卖家去库存提供市场。不过拉美市场受制于清关难和物流问题,一些企业选择在拉美当地搭建供应链。
集酷是专注非洲地区的跨境平台,至今已运行8年,覆盖非洲19个国家和地区。集酷运营负责人黄倩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非洲用户偏好的品类以3C电子产品为主。近年来一批做东南亚生意的商家开始关注非洲,“非洲买家不讲究品牌,但由于商品稀缺,毛利率较高,比如义乌的首饰配件成本5元,能卖到15元人民币。”
今年以来,随着物流成本下降、生产复苏,即便是淡季,菠萝君跨境电商业务在前两个月环比仍有20%的增长。“今年的目标就是扩张,淡季的势头都比较好,希望今年全年能增长50%。”李大千说。
罗松明的店铺销量还没有恢复到两年前的水平,但她拾回了对行业的信心。“去年黑五旺季销量都不太好,今年应该比去年有所回升。”
谢恩治在3月19日登上了去美国展会的飞机,和几年未见的新老客户逐一碰面。他在展会上发现来自越南和美国本土的产品变多了,但相比之下,中国产品仍有优势。“美国地广人稀,缺乏多元产业带,供应链还是依赖进口,很多材料和加工费用还是中国有优势。”
——信息来源于: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