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单船最高$150万!比T86更狠,事关卖家2025年运费,美国港口新规听证倒计时
2025-03-14 10:47:00
以下文章来源于谷仓GoodCang
以前抢劫是“此路是我开,留下买路财”,现在抢劫是“前方纽约港,请缴纳服务费100万美元”。
是的,美国又双叒叕搞事了:
近日,美国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的301调查法案,拟每船每次进港征收最高150万美元的天价“港口服务费”。
这哪是港口,这是狮子大开口。
法案依据的是50年前的《贸易法》,发起的是美国总统办公厅下属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从去年4月美国五大工会申请启动301调查,到今年1月USTR洋洋洒洒写了165页调查报告,2月公布具体收费标准并强制“美国货美船运”,3月10日结束公众意见搜集,3月24日举行听证会,公示一周交特朗普审批,快的话4月就能推行。
对动辄审议一两年的老美来说,这效率,简直目瞪狗呆。
T86刚虐完空运,301又来折腾海运,2025年刚过去3个月,比过去3年还热闹。
收费标准:天价“港口服务费”怎么收?
USTR啰里八嗦写了165页报告,前面挖坑铺垫的就不聊了,我们直接看“收费标准”,挑重点说就是“三加一减”。
(1) 对中国船司:
每艘船每次进港收100万美元服务费;或按船舶净吨位,每吨1000美元。
注意,这俩是“2选1”,针对的是中国船司的“所有船”,不管这船是不是中国造的。
举例,中国一艘8万吨的巴拿马型集装箱船,按吨位算得交8000万美元,但港口“贴心”设置了100万美元上限,所以港口服务费就是100万。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每艘船、每次”进港100万美元。如果某船在美南挂靠后,再到美东挂靠,是否2次收费?这些文字游戏的最终解释权,就归USTR所有了。
(2) 对其他国家船司:
a.中国造的船,每船每次进港最高150万美元;
b.按船队里“中国造的船”比例,阶梯价收费:超出50%,每船收费100万美元;25%-50%,每船75万美元;25%以下,每船50万美元;
c.除以上两点,还有一种简单粗暴的算法:只要船队里“中国造”超过25%,“一口价”100万美元/船。
这里要注意,假如某船司有100条船,其中只有1条是中国造的,且这条船不跑美线,那么剩下的99条船挂靠美国港口,一样要交50万美元,现代版的株连九十九族。
(3) 对未来2年内订购中国新船的船司:
也是按照“含中国量”阶梯价收费,标准跟第(2)点一样,不再赘述。
这条主要堵死新船订单,问题是法案并没有说(1)(2)(3)条是不是合并计算,所以理论上可以“叠加收费”:比如某外国船司100条船,70条是中国造,又预定了10条中国新船,进港一次的收费就可能是:150万或100万+50万了。
(4)优惠减免福利
“美国版退税”——船司如果使用美国建造的船,每次该船进入美国港口,最高可退还100万美元服务费。
此外,USTR还公布了“国货国运8年计划”:自2024年起,1%的美国出口货物,要用美国的船运输,2027年提高至3%,2032年提高至15%。
可现实是,2025年美国能跑国际航线的商船仅70多艘,新船订单0.1%;中国商船2000多艘,新船订单74.1%。
这么大窟窿,8年内补上,别说自由女神,女娲加班都补不上。
炸裂反应:运价和利润“剪刀差”
如果4月份这个法案提交特朗普通过,带来的连锁反应可能比T86还炸裂,毕竟海运占全球运输的80%,而亚洲-美国又占其大头。
1、头程成本激增:
参考历史,船公司不可能承担这笔天价港口费,大概率转嫁给货主。叠加年后的新关税,出货成本倍增且提价困难,尤其影响价格敏感型买家。而且船司为避免累计收费,必然减少挂靠港,则需要增加支线船(feeder vessel),产生新的转运成本。
2、海上运力减少:
为了规避收费,船司势必调配船舶和航线,但没1-2个月根本调不完,尤其是中美航线,恰逢二季度海运备货旺季,需求增长遇上运力减少,中美航线供需失衡可能引发运价上涨、舱位紧张,或导致货物延误丢损,影响销售周期和买家体验。
3、新一轮抢备货:
类似去年美东罢工和特朗普关税事件,当出现苗头或概率变大,货主倾向提早备货来规避成本,带动新一轮的头程运力和仓储资源抢占。如去年部分卖家预判加税提前囤货,成功避开年后两轮关税成本。
4、长协价受干扰:
虽然年后海运费整体走低,新的船司联盟格局也不利涨价。但如果4月港口费落地,可能干扰2025年合约价。美线大部分合同在1-4月敲定,而听证会在3月,船司谈判时可能顺势把这项费用纳入合同,逆势推高长协价。
5、供应链再动荡:
要节省美国港口服务费,只能绕道墨西哥或加拿大港口,卸货后再用铁路或卡车“蚂蚁搬家”运进美国。但加墨吃不吃得下这暴增货量先不说,陆运成本是海运好几倍,以美国国土纵深辽阔,从北往南、从南往北距离都很远,时效成本都没法掌控。而且美国港口货量减少,码头工人怕不是又闹罢工?
对此,地中海航运警告称,港口费果真实施,集装箱运费可能飙升25%,公司将调整航线网络、缩减覆盖范围,将额外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德鲁里分析指出,目前停靠美国港口的集装箱船,超过80%会受影响,单箱成本增加222-500美元,这是航运业的灾难。
那么,这事真就无解了吗?
未来走向:“港口费”不确定性极高
按照美国法律,目前法案走到听证阶段,听完还要公示一周。既然是听证就会有反对意见,尤其是美国进口商和经济学家都不傻。即使听证通过,4月份还要提交特朗普签署是否生效。
从可行性、可能性,“港口服务费”法案实施的不确定性都极高。
首先,美国造船业已经“扶不上墙”了。
如今全球74%新船订单在中国手里,美国不到0.1%,每年连5艘万吨级船都造不出来,价格还贵到离谱,一艘18万吨散货船,中国报价1.2亿美元,美国报价5亿美元,就这,还得多等2年交付。
如今美国造船业想重振雄风,不仅要投入数十亿美元,至少得10年时间从0重建产业体系,可川总任期才4年,等船造好花都谢了。
而且,船舶建造离不开钢铁原材料,但川总最近的关税政策(3月12日232法案生效,美国对进口钢材征收25%关税,对俄罗斯铝征税200%)早已让钢铁价格飙升,美国造船业复兴“地狱级”难度。从这也看出,他对造船的兴趣不会太大。
这好比班主任强令大家抄学渣的作业,奈何他是个白卷。
再者,全球航运业已离不开中国造船业。
过去一年里,中国造船完工量占全球55.7%,连续15年全球第一。换句话说,全球每2艘新船,就有1艘“中国造”。
主流船司:中远海运所有新船订单、现有船队60%由中国船厂建造,以星43%,达飞41%;
绝对数量:达飞的“中国造”船舶高达274艘,地中海航运220艘,马士基199艘;
新船订单:地中海航运93%、赫伯罗特92%、马士基70%、达飞52%新船订单来自中国。
就这比例,船司离开中国造船,不是自断一臂而是五马分尸,所以船司们大概率会“换个马甲”接着跑:比如把船注册到巴拿马,挂个利比里亚国旗,雇一批印度籍船员,宣称是从日本船东那租的。
届时,美国港口的货船国旗飘飘,怕是比联合国门口的还要齐整。
最后,美国自己怕是也扛不住通胀压力了。
2024年美国集装箱进口总量2800万TEU,其中2000万TEU来自亚洲,按照法案标准,大部分船都要交服务费。
彼得森研究所预测:中美海运成本每增加15%,美国通胀将上升0.8%。
财富不会凭空产生,港口增加的服务费最终是美国消费者买单,压垮美联储好不容易按下的通胀。
这个道理特朗普不会不懂,去年他威胁60%关税,如今是10%、10%渐进式试探。谈判心理学嘛,反正杯子一摔,唬得住最好,唬不住就一点点摸清你的底线在哪;
另外美国自身通胀严重,经不起猛药折腾了,加关税也好,收港口费也罢,预计都会分阶段测压,观察一下经济反应,再决定加多大药量。
刚过去的几个月,美国通胀率3%“低烧不退”,连涨5个月高于美联储2%目标。2026年11月就是中期选举了,特朗普要稳住经济,才能守住国会,否则失去参众议院席位,后期啥政策都推不动。
失去关税,失去很多;
失去席位,失去一切。
从T86到301,从新关税到港口费,都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缩影,对跨境电商而言,市场的生存法则不断变化,但车到山前总会摸索到出路,就像水一定能找到缝隙流动。